宁波市城建档案馆 许文辉
【内容摘要】档案具有文化性,档案文化建设是和谐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本文重点阐述了档案的文化属性,并提出了如何通过一些实在工作来开发档案文化,促进和谐文化建设的途径。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 ①
文化建设是以文化传统为基础而进行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历史过程。中华民族在辉煌灿烂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以和谐为基调和底蕴的中华传统文化,这为我们建设和谐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档案馆是面向社会为各项工作服务的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档案馆保管的档案具有文化性。档案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层面,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被誉为人类文明发展的记忆器。
一、档案的文化性
档案是人类文化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方面,档案的内容决定于文化的发展。档案是国家、社会组织、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真实记录,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文化内涵,决定了档案记录着不同的内容;另一方面,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档案。任何一个事物都有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从来就没有孤立的现在,只有扎根于历史和现实之中,同时反映时代要求的文化才会有生命力。
(一)从档案的产生看,档案是文化的积累。档案的产生,是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的需要,也是文化积累需要的产物。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为了弥补大脑在记录、贮存文化信息方面的缺陷而保存档案,以达到对文化信息的客观记录、长期储存和跨时空交流,所以档案是文化信息借助于记录符号、记录手段、记录载体而转化成的一种文献。人类文化之所以能够延绵不断的发展,正是档案的这种记忆功能长期积累的结果。如果没有档案,也就失去了连续地全面地直接记录和积累文化的原载体。
(二)从档案的发展来看,档案传播着文化。众所周知,文化的积淀必须通过人们世世代代的传播而继承下去,没有传播会造成文化的“死亡”。文化传播的媒介很多,如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图书等,档案也是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媒介。因此,档案不仅具有贮存人类文化的功能,又有传播文化的功能。从一定意义上讲,档案是“历史文明之母”、 “文化之母”。从人类第一次形成档案起,就意味着人类从此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有了可靠的证明,能为今天研究历史学、社会学、人口学、伦理学、经济学、民族学等提供各种具体和典型的史料,提供重要依据。可以想像,如果没有文字的记载,没有档案这一文化的媒介,我们无法领略到其中的精华,也不可能形成中国传统的文化。
二、如何开发档案文化,促进和谐文化建设
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工作重点的转移,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各方面对档案信息的需求日益迫切,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必须解放思想,加快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步伐,把“死”档案变成“活”信息,为和谐文化建设服务。档案部门长期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档案人员更多将它与人事政治挂钩,极少想到与文化沾边。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提高档案馆的文化含量,加大档案文化价值的开发力度。
(一)实行档案开放。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尤其是网络的出现,使社会信息一体化,如果档案馆还坚持封闭观念,就不能吸收优秀文化成果,更不可能最大程度开发自己馆内档案的文化价值。因此,档案部门必须向社会提供档案利用,充分发挥档案保管基地功能、档案利用中心功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功能、学术研究场所功能、文明服务窗口功能。
(二)加快档案上网的进程。随着通讯和网络的发展,信息逐渐取代资本成为社会的第一要素。网络文化,极大地冲击着与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相关的行业和部门;也使文化更趋开放化和大众化,造成人们对信息资源包括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和变化,更进一步加快档案信息资源的传播。未来的网络已没有国界之分。通过网络,世界各地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们可以合为一个信息的社会群体,它跨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从而增强了相互间的关系。各种文化之间相互渗透、融合,使得空间缩小,节奏加快。因此,档案信息资源只有面向世界开放,才能够传播我国的优秀文化,才能使中华文化进入世界文化的轨道。这就要求档案馆改变了以往的档案查询方式,使用户能够以最少的花费获取最大量的信息。
(三)做好档案编研工作。档案编研和档案查询是利用工作的两大支柱,档案馆应当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档案编研工作上来,做好档案编研工作,强调主动利用。一是档案编研要满足社会的全方位需要。档案信息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取决于档案信息对社会不同层次需求的满足程度。满足程度越高,说明档案信息开发的质量和水平也越高,相反亦然。档案信息资源要从封闭走向开放,成为全社会共享的公民财富。因此,全方位的考察、研究和论证社会各层面对档案信息的不同需求,才能真正实现和开发档案的科学文化价值。二是档案编研要与大众传媒相结合。在高度一体化的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具有举足轻重的力量,左右人们对事物的社会认同和社会评价,且事物通过传媒出现的频率与其社会认同的程度一般都呈正比。档案编研与之结合,不仅在编研成果的形式和编研的方法上有了全方位的拓展,而且意味着档案编研由此获得了全面社会化的可能,也意味着档案事业可能会由此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全面社会功能的一种古老而常新、具有传播与反馈、投入和产出双向流动的新型信息产业。随着档案编研大众传媒化程度的不断加强,档案事业获得社会认同和重视的程度、档案部门的社会地位等也必然相应得到提高。三是建立丰富的馆藏。传统的、一成不变的接收范围使源源不断的进馆档案其凭证参考价值与文化价值存在“一手硬一手软” 的弊端。因此,必须要同社会精神文明接轨,至少有一部分馆藏要贴近大众经济文化生活,征集工作也要与此同步。实践证明,让档案以各种形式真正从档案库房内“解放”出来,走入千家万户,努力贴近现实,积极融入老百姓经济精神文化生活,改变信息滞后状况,利用自身优势不时制造一些文化热效应,形成对社会公众的视觉冲击和心理冲击,这样才能增强民众对档案馆的亲和力,逐步改变社会对档案概念的认识偏差和心理误区,进而凸现档案的文化属性。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档案工作者一定要充分认识发展档案文化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科学内涵,积极探索实践路径,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参考文献:
① http://leaders.people.com.cn/GB/70110/70111/5043559.html
作者简介:许文辉 男 宁波市城建档案馆 大学专科,业务指导科副科长、馆员,从事档案工作十八年,现正在读浙江大学档案学研修班。
联系电话:87302712 通讯地址:长春路10号